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记者——我与《西双版纳报》的不了情
2017年05月22日 09:54:10 来源: 西双版纳新闻网 编辑:郭易成□ 普荣明
我进入报社工作仅 3 年多时间,就赶上了《西双版纳报》创刊 50 周年,心里感到无比荣幸之至。我从事专职新闻工作的时间不长,但之前的 10 多年里,却一直是《西双版纳报》的铁杆通讯员。
可以说,进入西双版纳报社工作是我对新闻写作兴趣爱好的结果,也是多年辛勤笔耕的结果。
1987 年中专毕业后,我被分配到了勐捧农场从事技术工作,一年之后,由于学校缺员,又抽调到学校教书。无论学习有多紧张,工作有多繁忙,我都要将当时学校订阅的唯一一份《西双版纳报》找来阅读。在那远离亲人,偏远闭塞的农场,《西双版纳报》成了我慰藉心灵的精神食粮。
1991 年,我调回黎明农场后,被那里健全的宣传报道机制、浓厚的宣传报道气氛所感染,工作之余,也情不自禁地提起了手中之笔,开始充当起“业余通讯员”的角色。说来也觉得惭愧,我的第一篇“处女作”,竟是发表在《西双版纳报》上的一条 50 来字的简讯。我至今记得,这条小简讯刊登在 1992 年 1 月 31日的一版上,讲的是农场工会为职工独生子女投保的事。刊登的虽然不是什么大作,但对于一个欲步入新闻写作殿堂大门的陌生人来说,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。从此,我便与《西双版纳报》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从 1992 年至 2004 年 3 月的 13 年间,无论从事什么工作,无论身在何方,我都从未间断过向《西双版纳报》投稿,每年也总有那么几篇稿子被采用。难怪从未谋面的老相识、老同事,见面不用介绍,就从我的报道中知道我在何地何单位谋职了。至今,被各新闻媒体采用的稿件我已剪集收藏了厚厚的一大本。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,是我为自己所喜爱的新闻事业奋斗的历史见证,也是我青春岁月挑灯夜战的缩影。
其间,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、兴趣爱好,以及业余通讯员生活的多番磨练,我完成了中文专业的全国高等教育大专自学考试,逐渐成长为一名农场的宣传骨干,撰写了不少全国、省级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申报材料,曾多次被农场、西双版纳农垦分局、州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。2000 年,又凭着这些积累,我来到了景洪市某单位从事文秘工作。从此,投稿不用再花钱买邮票,不用再邮寄,不用再为稿件的时效性而烦恼,《西双版纳报》似乎离我更近了。
2004 年 1 月 9 日上午,邮递员按时将报刊杂志投递到我们办公室。我与往常一样,在没分发之前,就习惯性地抢先一步把《西双版纳报》翻拣出来,一睹为快。在翻阅中,大块的《西双版纳州事业单位 2004 年公开招考聘用人员公告》映入眼帘,其中,西双版纳报社招考 2 名采编人员的信息深深吸引了我。报着试试看的心情,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第二天即怀揣复习参考书下了乡,到大勐龙等乡镇爬山涉水、翻山越岭去检查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实施情况,一去就是十天半月,在那样的工作环境下劳累可想而知,但我仍然背着同事偷偷地边工作边复习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我最终如愿以偿地进了报社,成为了一名向往已久的记者。
人说“人到中年万事休”。而对我来说,从一名业余通讯员真正成为一名专职记者,这是人生的新起点,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新开始。心里承受着压力,肩上背负着责任,岂能就此罢“休”?我深知,真实是新闻的生命,每一个跨入媒体大门的人,第一眼望到的就是这条戒律,不遵守戒律,就没有资格当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。因此,我在采编工作中,再苦再累也从不敢有半点的虚假行为和松懈情绪,总是力所能及地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。时刻牢记:作为一名记者要“经得住寂寞,耐得住诱惑,挺得住清贫”的教诲。
如果说我进入报社的这几年,在工作、学习中有丁点进步的话,那也是报社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,是报社同仁帮助指导的结果。
我姗姗来迟,但还是赶上了报社改革发展的好年月。2003 年报纸实现对开大报,2004 年底新闻大楼竣工,2006 年全省地市党报社长、总编联谊会以及朱德同志诞辰 120 周年暨为《西双版纳报》题写报头 49 周年纪念活动的成功承办等等,这些接踵而来的大喜事,我们都有幸见证或参与,这是何等的幸运和难得。作为报社一分子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她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,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呢!